一种高效击实仪-半岛BOB·(中国)官方网站

文档序号:34131600发布日期:2023-11-28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击实仪技术领域,种高尤其是效击涉及一种高效击实仪。


背景技术:

2.室内击实试验过程是实仪把某一含水量的试样分三或二层放入击实试模筒内,每放一层用击实锤打击致一定击数,种高对每一层土所做的效击击实功为锤体重量、锤体落距和打击次数三者的实仪乘积,将土层分层击实至满筒后,种高测定击实后土的效击含水量和湿密度,算出干密度。实仪用同样的种高方法将五个以上不同含水量的土样击实,每一土样均可得到击实后的效击含水量与干密度。以含水量为横坐标,实仪干密度为纵坐标绘出这些数据点,种高连接各点绘出的效击曲线即为能反映土体击实特性的曲线,称为击实曲线。实仪
3.cn115753281a提出一种电动击实仪,包括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下方竖直设置有物料桶,所述物料桶的上方设置有击实锤,所述支撑座的上方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击实锤升降的控制结构,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升降台上下移动的升降结构。
4.现有的马歇尔击实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击实过程中需要设置一根固定长杆,让击实锤从设定高度自由落下,用以使松散的土料变密实,但是设备每次使用前需要先进行数项检查工作:用来使击实锤上升的链条不能太松,否则会导致链条飞出;在长杆上涂抹润滑油,使击实锤尽量无摩擦的沿长杆自由下落;检查击实锤上的弹簧装置,使击实锤被链条带着上升时能恰好卡住、不掉锤;检查电机带动链条的传动装置,避免链条转速过快。即链轮链条与长杆的组合,使用时检查及操作过程繁琐,容易出现故障,同时根据击实功原理:单位体积击实功=(锤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落锤高度
×
击实层数
×
击实次数)/击实材料体积,落锤高度在击实过程中对单位体积击实功的影响比较大。但是现有的击实试验仪,在进行击实的过程不能调节落锤高度,不能实现一台设备适用于多个工程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击实仪包括基础台座、下基座、支柱、上基座、转动平台、击实筒底座、击实筒、击实筒a、击实筒b、击实筒c、套筒、击实板、击实锤、击实杆、第一击实杆、第二击实杆、第三击实杆、竖向固定杆、第一竖向固定杆、第二竖向固定杆、第三竖向固定杆、固定柱、固定柱a、固定柱b、固定柱c、从动轮a、从动轮b、第一从动轮b、第二从动轮b、第三从动轮b、第四从动轮b、第五从动轮b、第六从动轮b、横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a、横向固定杆b、转动轴a、第一转动轴a、第二转动轴a、电机a、主动轮、齿轮、锥齿轮a、锥齿轮b、齿轮c、齿轮d、齿轮e、齿轮f、齿轮g、齿轮固定轴、电机b、齿条、弧形齿条、转动轴c、电脑控制系统、开关、固定架、固定支柱,所述基础台座顶面固定连接有下基座,下基座顶面竖向安装有支柱,支柱顶面安装有上基座,上基座上面安装电脑控制系统,上基座侧面安装有开关,上基座顶面通过转动轴c与转动平台转动连接,转动平台上面竖向连接固定支柱,固定支柱外侧周向固定连接固定架,固定架内测与竖向固定杆固定连
接,转动平台顶面外缘设置电脑控制系统,转动平台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a,固定柱a顶部侧面与横向固定杆垂直连接,固定柱a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b,固定柱a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c,固定柱c侧面固定连接电机a,电机a端部的齿轮f与主动轮顶面的齿轮g转动连接,主动轮顶面的齿轮g与主动轮同心同轴,主动轮与从动轮a垂直咬合转动连接,横向固定杆a和横向固定杆b之间设置第一转动轴a和第二转动轴a,第二转动轴a穿过从动轮a中心,第一转动轴a穿过从动轮b中心;下基座顶面固定连接击实筒底座,击实筒底座顶面为击实筒,击实筒顶面为套筒,击实筒内安装击实板,击实板顶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竖向固定杆,竖向固定杆外侧为击实杆,击实杆底端与击实锤固定连接,上基座侧面横向安装电机b和齿轮固定轴,电机b端部安装齿轮e,齿轮固定轴端部安装齿轮d。
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从动轮b与第四从动轮b、第二从动轮b与第五从动轮b、第三从动轮b与第六从动轮b同轴同心同半径并通过第二转动轴a并列固定,第四从动轮b上缺失六个轮齿,第五从动轮b上缺失十二个轮齿,第六从动轮b上缺失十八个轮齿,第四从动轮b、第五从动轮b、第六从动轮b缺失的轮齿起点位置设置相同,第一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六个轮齿时间与第一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第二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十二个轮齿时间与第二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第三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十八个轮齿时间与第三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动轮的齿轮c为锥齿轮,从动轮a的齿轮b为锥齿轮,齿轮c与齿轮b垂直咬合转动连接,齿轮a和齿轮b咬合转动连接,齿轮d、齿轮e咬合转动连接。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击实杆中心为圆孔,竖向固定杆安装在圆孔内可以竖向滑动,竖向固定杆底端与击实板固定连接,在击实杆靠近从动轮b侧设置一开口,击实杆与齿条固定连接,齿条与齿轮a协同工作。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从动轮a包括第一从动轮a和第二从动轮a,第一从动轮a和第二从动轮同轴同半径并列固定,第二从动轮a的齿轮为锥齿轮。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平台底端设置环形弧形齿条,弧形齿条与齿轮d协同工作。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柱设置为四根,呈现四边形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一种高效击实仪,所述第四从动轮b、第五从动轮b、第六从动轮b缺失的轮齿起点位置设置相同,第一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六个轮齿时间与第一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第二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十二个轮齿时间与第二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第三从动轮b上齿轮转动十八个轮齿时间与第三击实杆下落时间一致,保证了三个击实筒的同步作业,通过设置缺失的轮齿控制击实杆击实高度,达到每层填料击实功一致。
13.电机a启动转动,带动齿轮f转动,齿轮f带动齿轮g转动,主动轮同步转动,主动轮的锥齿轮a与第二从动轮a的锥齿轮b垂直咬合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a转动,第一从动轮a的齿轮c同步转动,同时带动第一从动轮b、第二从动轮b、第三从动轮b、第四从动轮b、第五从动轮b、第六从动轮b转动,当第四从动轮b、第五从动轮b、第六从动轮b转动的同时,带动齿条及击实杆与竖向固定杆提升,击实板和击实锤同步提升,当第四从动轮b154转动至缺失的轮齿时,第一击实杆上面的齿条与第四从动轮b处于分离状态,第一击实杆自由落体对击
实筒a内料击实,当第四从动轮b转动至轮齿时,第一击实杆上面的齿条与第四从动轮b的齿轮d重新咬合,带动齿条及击实杆与竖向固定杆提升,在转动平台设置三个击实筒,同时进行三个击实筒击实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15.图2为本发明侧视图。
16.图3为本发明俯视图。
17.图4为图1中a-a截面俯视图。
18.图5为图1中b-b截面俯视图。
19.图6为图1中c局部放大图
20.图7为击实杆放大图。
21.图8为图7俯视图。
22.图9为从动轮a放大图。
23.图10为第四从动轮b放大图。
24.图11为第五从动轮b放大图。
25.图12为第六从动轮b放大图。
26.图13为图10的侧视图。
27.图14为图11的侧视图。
28.图15为图12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29.1基础台座;2下基座;3支柱;4上基座;5转动平台;6击实筒底座;7击实筒;71击实筒a;72击实筒b;73击实筒c;8套筒;9击实板;10击实锤;11击实杆;111第一击实杆;112第二击实杆;113第三击实杆;12竖向固定杆;121第一竖向固定杆;122第二竖向固定杆;123第三竖向固定杆;13固定柱;131固定柱a;132固定柱b;133固定柱c;14从动轮a;141第一从动轮a;142第二从动轮a;15从动轮b;151第一从动轮b;152第二从动轮b;153第三从动轮b;154第四从动轮b;155第五从动轮b;156第六从动轮b;16横向固定杆;161横向固定杆a;162横向固定杆b;17转动轴a;171第一转动轴a;172第二转动轴a;18电机a;19主动轮;20齿轮;201锥齿轮a;202锥齿轮b;203齿轮c;204齿轮d;205齿轮e;206齿轮f;207齿轮g;21齿轮固定轴;22电机b;23齿条;24弧形齿条;25转动轴c;26电脑控制系统;27开关;28固定架;29固定支柱;30竖向固定杆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31.本发明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如图1-15所示的一种高效击实仪包括基础台座1、下基座2、支柱3、上基座4、转动平台5、击实筒底座6、击实筒7、套筒8、击实板9、击实锤10、击实杆11、第一击实杆111、第二击实杆112、第三击实杆113、竖向固定杆12、第一竖向固定杆121、第二竖向固定杆122、第三竖向固定杆123、固定柱13、固定柱a131、固定柱b132、固定柱c133、从动轮a14、从动轮b15、第一从动轮b151、第二从动轮b152、第三从动轮b153、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横向固定杆16、横向固定杆a161、横向固定杆b162、转动轴a17、第一转动轴a171、第二转动轴a172、电机a18、主动轮19、齿轮20、锥齿轮a201、锥齿轮b202、齿轮c203、齿轮d204、齿轮e205、齿轮f206、齿轮g207、齿轮固定轴21、电机b22、齿条23、弧形齿条24、转动轴c25、电脑控制系统26、开关27、固定架28、固定支柱29,所述基础台座1顶面固定连接有下基座2,下基座2顶面竖向安装有支柱3,支柱3顶面安装有上基座4,上基座4上面安装电脑控制系统26,上基座4侧面安装有开关27,上基座4顶面通过转动轴c25与转动平台5转动连接,转动平台5上面竖向连接固定支柱29,固定支柱29外侧周向固定连接固定架28,固定架28内测与竖向固定杆12固定连接,转动平台5顶面外缘设置电脑控制系统26,转动平台5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a131,固定柱a131顶部侧面与横向固定杆16垂直连接,固定柱a131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b132,固定柱a131上面固定连接固定柱c133,固定柱c133侧面固定连接电机a18,电机a18端部的齿轮f206与主动轮19顶面的齿轮g207转动连接,主动轮19顶面的齿轮g207与主动轮19同心同轴,主动轮19与从动轮a14垂直咬合转动连接,横向固定杆a161和横向固定杆b162之间设置第一转动轴a171和第二转动轴a172,第二转动轴a172穿过从动轮a14中心,第一转动轴a171穿过从动轮b15中心;下基座2顶面固定连接击实筒底座6,击实筒底座6顶面为击实筒7,击实筒7顶面为套筒8,击实筒7内安装击实板9,击实板9顶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竖向固定杆12,竖向固定杆12外侧为击实杆11,击实杆11底端与击实锤10固定连接,上基座4侧面横向安装电机b22和齿轮固定轴21,电机b22端部安装齿轮e205,齿轮固定轴21端部安装齿轮d204。
3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从动轮b151与第四从动轮b154、第二从动轮b152与第五从动轮b155、第三从动轮b153与第六从动轮b156同轴同心同半径并通过第二转动轴a172并列固定,第四从动轮b154上缺失六个轮齿,第五从动轮b155上缺失十二个轮齿,第六从动轮b156上缺失十八个轮齿,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缺失的轮齿起点位置设置相同,第一从动轮b151上齿轮转动六个轮齿时间与第一击实杆111下落时间一致;第二从动轮b152上齿轮转动十二个轮齿时间与第二击实杆112下落时间一致;第三从动轮b153上齿轮转动十八个轮齿时间与第三击实杆113下落时间一致。
3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动轮19的齿轮c203为锥齿轮,从动轮a14的齿轮b202为锥齿轮,齿轮c203与齿轮b202垂直咬合转动连接,齿轮a201和齿轮b202咬合转动连接,齿轮d204、齿轮e205咬合转动连接。
3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击实杆11中心为圆孔,竖向固定杆12安装在圆孔内可以竖向滑动,竖向固定杆12底端与击实板9固定连接,在击实杆11靠近从动轮b15侧设
置一开口,击实杆11与齿条23固定连接,齿条23与齿轮a201协同工作。
3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从动轮a(14)包括第一从动轮a(141)和第二从动轮a(142),第一从动轮a(141)和第二从动轮(142)同轴同半径并列固定,第二从动轮a(142)的齿轮为锥齿轮。
3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平台5底端周向设置环形弧形齿条24,弧形齿条24与齿轮d204协同工作。
3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柱3设置为四根,呈现四边形布置。工作原理
40.首先将竖向固定杆开关安装入位,保证击实杆11与竖向固定杆12共同工作,启动电脑控制系统26中的开关,电机a18启动转动,带动齿轮f206转动,齿轮f206带动齿轮g207转动,主动轮19同步转动,主动轮19的锥齿轮a201与第二从动轮a142的锥齿轮b202垂直咬合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a141转动,第一从动轮a141的齿轮c203同步转动,同时带动第一从动轮b151、第二从动轮b152、第三从动轮b153、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转动,当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转动的同时,带动齿条23及击实杆11与竖向固定杆12提升,击实板9和击实锤10同步提升,当击实板9提升至套筒8上面一定高度后,关闭电脑控制系统26中的开关,向击实筒a内装料,启动电脑控制系统26中的开关,将击实板9下落至料表面,然后将竖向固定杆开关拔出,再次启动电脑控制系统26中的开关,电机a18启动转动,带动齿轮f206转动,齿轮f206带动齿轮g207转动,主动轮19同步转动,主动轮19的锥齿轮a201与第二从动轮a142的锥齿轮b202垂直咬合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a141转动,第一从动轮a141的齿轮c203同步转动,同时带动第一从动轮b151、第二从动轮b152、第三从动轮b153、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转动,当第四从动轮b154、第五从动轮b155、第六从动轮b156转动的同时,带动齿条23及击实杆11与竖向固定杆12提升,击实板9和击实锤10同步提升,当第四从动轮b154转动至缺失的轮齿时,第一击实杆111上面的齿条23与第四从动轮b154处于分离状态,第一击实杆111自由落体对击实筒a内料击实,当第四从动轮b154转动至轮齿时,第一击实杆111上面的齿条23与第四从动轮b154的齿轮d204重新咬合,带动齿条23及击实杆11与竖向固定杆12提升,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击实次数结束后对击实筒a内进行第二次装料,同时对击实筒b进行第一次装料,然后启动开关27,电机b22启动带动齿轮f206转动,同时带动齿轮e205转动,齿轮e205与弧形齿条24协同工作,带动转动平台5沿着转动轴c25转动120度停止;进行第二次击实工作,当第二次击实工作完成后,对击实筒a内进行第三次装料,对击实筒b进行第二次装料,对击实筒c进行第一次装料,然后启动开关27,电机b22启动带动齿轮f206转动,同时带动齿轮e205转动,齿轮e205与弧形齿条协同工作,带动转动平台5沿着转动轴c25转动120度停止;进行第三次击实工作,第三次击实完成后将击实筒a取出,替换新击实筒再次进行装料击实作业,依次循环进行三个击实筒击实工作。
41.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网友询问留言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