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种无作方尤其涉及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及运输车。人直
背景技术:
2.相比于有人直升机,升机输车无人直升机具有独特的运输飞行性能及使用价值,可民用、舱法军用,及运如用于突发自然灾害、种无作方社会安全事故救援、人直监测以及杀伤或非杀伤性军警任务。升机输车通常,运输无人直升机包括无人直升机机体以及可拆卸的舱法机尾、主桨叶、及运平衡翼以及尾桨叶,种无作方无人直升机本体的人直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起落的起落架,其机尾、升机输车桨叶横截面尺寸远小于机体。在运输方面,常规运输方式为一机一舱一车的运输方式,空间利用有限,运输成本较高;且,在无人机进行装车或卸车时,需通过辅助机械设备(如吊车、小车)或人工进行辅助,同时在方舱内还需进行无人机的位置调整,装卸车工具与成本要求较高,且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及运输车,其可改善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机一舱一车对无人机进行运输的方式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同时,在进行无人机的装卸车时存在成本要求较高,且费时的问题。
4.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用于放置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桨叶、以及具有机体、机尾和设置于机体腹部的起落架的主体结构,所述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包括:
5.舱体,所述舱体包括固定舱体、两扇相对且顶端转动连接于固定舱体的翼开门以及用于驱动翼开门开闭的驱动件;
6.桨叶箱,设置于舱体内且设置有两个,以分别放置两架无人机的桨叶,且两所述桨叶箱分别靠近两所述主体结构的机尾;
7.升降单元,设置有两个,以分别放置两所述主体结构,以驱动所述主体机构竖向移动;
8.以及水平移动单元,设置于舱体内,设置有两个并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两升降单元,以驱动升降单元和主体结构同时水平进出舱体,两所述主体结构以180
°
对称状态分别从两扇翼开门处进出舱体。
9.优选的,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10.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
11.起落架支撑架,设置于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顶部,以支撑主体结构;
12.以及叉车固定管,设置于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顶部,并与水平移动单元可拆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上设置有多个插销,所述固定舱体底部设置有供插销插入的插孔。
14.优选的,所述水平移动单元包括:
15.滑轨,设置于固定舱体底部并沿翼开门的开口方向延伸;
16.叉车主体,滑动连接于滑轨;
17.升降杆,竖向滑动连接于叉车主体;
18.前叉,一端固定于升降杆,另一端朝向翼开门的开口方向伸出;
19.以及驱动件,设置于叉车主体且驱动端连接于升降杆,以驱动升降杆和前叉竖向移动。
20.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
21.固定座,固定于固定舱体上;
22.电动推杆,转动连接于固定座;
23.以及转动座,转动连接于电动推杆的活塞端,并固定于翼开门。
24.优选的,所述翼开门:
25.包括斜顶板,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舱体;
26.以及侧板,固定于斜顶板的另一端,以对舱体的侧面进行封闭。
27.优选的,所述斜顶板和侧板之间呈钝角,且所述侧板关闭时,所述斜顶板向下倾斜。
28.优选的,所述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还包括设置于固定舱体底部的起落架固定单元,用于固定无人机的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固定单元包括:
29.固定板,设置有两个并间隔设置于固定舱体底部,所述无人机的起落架位于两固定板之间;
30.销轴,同时穿设于两固定板;
31.以及r销,穿设于销轴,以防止销轴脱离固定板。
32.优选的,所述起落架固定单元还包括两块挡板,所述无人机的起落架放置于两挡板之间。
33.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输车,其包括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和车体,所述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设置于车体上。
3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35.1、通过在舱体的两侧均转动连接翼开门,并设置两桨叶箱,以便放置两无人机的桨叶,并便于通过升降单元和水平移动单元的配合使用,将两无人机的主体结构从舱体的两侧开口处同时装卸于舱体,一舱两机,两无人机可同时装卸车,拥有更快的展开与撤收时间,改善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机一舱一车对无人机进行运输的方式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
36.2、升降单元和水平移动单元可拆卸连接,在进行无人机的主体结构的装车时,可将升降单元同时收缩于无人机的腹部,提高了利用空间,同时在进行卸车时,可通过将升降单元快速完成卸车,不需要其他辅助工具,装卸更加快捷,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进行无人机1的装卸车时存在成本要求较高,且费时的问题;
37.3、机尾与机体不拆卸,拥有更快的展开与撤收时间;无人机直接从舱体的侧面进行装卸,装卸的空间更大,装卸需推入的距离更短,装卸更加方便,且在装入到舱内后,不需要通过转动等方式进行位置的调整,装卸快速到位。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一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为方舱使用状态;
3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4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桨叶箱的爆炸图;
42.图5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驱动件;
43.图6是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4.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升降单元和水平移动单元使用状态下的结构;
45.图8本发明实施例升降单元的结构图;
4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水平移动单元的结构图;
47.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起落架固定单元的结构图;
48.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一使用状态图,展示为升降单元推放于无人机腹部状态;
49.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二使用状态图,展示为升降单元将无人机抬升状态;
50.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三使用状态图,展示为升降单元回收且水平移动单元将升降单元支撑状态;
51.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四使用状态图,展示为水平移动单元将无人机移入舱体内状态。
52.上述附图中:1、无人机;2、舱体;21、固定舱体;211、立柱;22、翼开门;221、斜顶板;222、侧板;23、驱动件;231、固定座;232、电动推杆;233、转动座;3、桨叶箱;4、升降单元;41、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2、起落架支撑架;43、叉车固定管;44、插销;5、水平移动单元;51、滑轨;52、叉车主体;53、升降杆;54、前叉;6、起落架固定单元;61、固定板;62、销轴;63、r销;64、挡板;7、车体;71、电源箱。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1-14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5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6.实施例一
57.参照图1至图3,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了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用于放置无人机1,通常,无人机包括桨叶、以及具有机体、机尾和设置于机体腹部的起落架的主体结构。
58.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所述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包括舱体2、两个桨叶箱3、两个升降单元4以及两个水平移动单元5。
59.舱体2包括固定舱体21、两扇翼开门22以及多个驱动件23,固定舱体21为采用铝合金型材焊接和呈的盒体结构,其宽度方向的两侧水平开口,且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开口,并在其顶部两侧设置有长铰链。
60.两扇翼开门22分别设置于固定舱体21的两水平开口处,且与水平开口相适配,翼开门22的端部通过长铰链实现与固定舱体21的转动连接,进而通过两翼开门22实现对固定舱体21开口的封闭。驱动件23设置于固定舱体21内,且均分并连接于两翼开门22,以实现两扇翼开门22的开闭动作。
61.桨叶箱3设置有两个且均放置于固定舱体21内,且两桨叶箱3分别放置在舱内前部左侧地板上和舱内后部右侧地板;其包括侧向开口的箱体总成和盖设于箱体总成开口处的箱盖,且在箱体总成内设置于多个置物槽,以便放置桨叶。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桨叶箱3开口朝外,即朝向固定舱体21的水平开口方向开口,以方便桨叶的取放。
62.两个升降单元4用于分别放置两所述主体结构,以驱动主体机构竖向移动,实现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63.两个水平移动单元5均设置于舱体2内,且分别与两个桨叶箱3相靠近。两个水平移动单元5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两升降单元4,以驱动升降单元4和放置于升降单元4上的主体结构同时水平进出舱体2,两主体结构以180
°
对称状态分别从两扇翼开门22处进出舱体2。
64.参照图11至图14,在进行无人机1的装舱时,先启动驱动件23,通过驱动件23将两扇翼开门22打开;然后进行装舱。装舱过程中,先将两无人机1的桨叶拆下并分别装入两桨叶箱3内;然后将两升降单元4分别推至两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的腹部,并通过升降单元4将主体结构抬升,使其离开地面;再将升降单元4及其放置的主体结构一同推至舱体2侧面,即固定舱体21的水平开口处;再次通过升降单元4将主体结构抬升,使得主体结构高于舱体2的底部,即起落架高于舱体2的底部;之后,建立水平移动单元5与升降单元4的连接,并使升降单元4回缩,使其整体高度降低,直至升降单元4最低点高于舱体2底部;此后,将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升降单元4以及水平移动单元5一同推入舱体2;最后下放升降单元4,使得主体结构的起落架接触舱体2底部即可。装车完毕后,两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呈180
°
对称状态,且两桨叶箱3分别靠近两主体结构的机尾处。
65.进行无人机1的卸舱时,按照与装舱相反的方式进行即可。
66.通过上述装卸方式,一舱两机,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机一舱一车对无人机1进行运输的方式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不需要装卸无人机1的机尾,拥有更快的展开与撤收时间;同时,无人机1直接从舱体2的侧面进行装卸,装卸的空间更大,装卸需推入的距离更短,装卸更加方便,且在装入到舱内后,不需要通过转动等方式进行位置的调整,装卸快速到位;此外,在进行装卸时,可同时进行两无人机1的装卸动作,且分别用于装卸无人机1的工具(升降单元4和水平移动单元5)可随着无人机1的装卸而装卸,不需
要在使用其他装卸设备的辅助,装卸更加快捷,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进行无人机1的装卸车时存在成本要求较高,且费时的问题。
67.参照图2和图3,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舱体21中部竖向设置有立柱211,该立柱211支撑于固定舱体21的顶部和底部,提高结构强度,并形成两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的隔断,防止碰撞。
68.作为一个实施例,桨叶箱总成由箱体总成、箱盖总成、支撑架总成、骨架总成、减振填充物及锁具铰链等组成。桨叶箱3内能放置3片主桨叶,1片平尾翼以及2片尾桨叶。桨叶斜向下6
°
放置,让放置在其内的桨叶能够倾斜设置,降低桨叶滑出桨叶箱3的概率;支撑架上套橡胶套减振,除桨叶所占空间和手部取放空间外,其余空间填充满减振填充物eva,防止桨叶箱3内的桨叶因为抖动而损坏。整箱长
×
宽
×
高尺寸为:3000mm
×
250mm
×
350mm。当然,桨叶箱3的具体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69.参照图2,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个实施例中,翼开门22包括斜顶板221和侧板222,斜顶板221的一端通过长铰链转动连接于固定舱体21的顶端侧面,以对固定舱体21的上开口进行封闭;且侧板222固定于斜顶板221的另一端,以对舱体2的侧面进行封闭。其中,在斜顶板221和侧板222与固定舱体21的接缝处均设置有气密封橡胶条,以增强翼开门关闭后的密封性。
70.参照图5,驱动件23包括固定座231、电动推杆232以及转动座233,固定座231固定于固定舱体21上,且电动推杆232底座连接于固定座231上,转动座233固定于翼开门22的斜顶板221上并与电动推杆232的活塞端呈转动连接。
71.在通过驱动件23将翼开门22开闭时,启动电动推杆232即可。
72.其中,斜顶板221和侧板222之间呈钝角,且侧板222关闭时,斜顶板221向下倾斜,相对于直角状态,该种倾斜状态更便于通过弧形内壁的隧道。
73.参照图6至图8,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个实施例中,升降单元4包括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起落架支撑架42以及叉车固定管43;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升降结构,可由市场购得,在此不对其结构作详细阐述。叉车固定管43为朝向水平方向开口的管体结构。
74.起落架支撑架42设置于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的平台顶部,其为向上开口的槽体结构,以便于放置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的起落架,进而通过起落架支撑架42形成对主体结构的支撑作用,进而通过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完成对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的升降。
75.参照图6、图7以及图9,水平移动单元5包括滑轨51、叉车主体52、升降杆53、前叉54以及驱动件。滑轨51设置于固定舱体21底部并沿翼开门22的开口方向延伸。叉车主体52通过适配于滑轨51的滑块滑动连接于滑轨51;且升降杆53的一端竖向滑动连接于叉车主体52;前叉54水平间隔设置有两根,其一端固定于升降杆53,另一端朝向翼开门22的开口方向水平延伸。驱动件图中未展示,其连接于叉车主体52且驱动端连接于升降杆53,具体的,驱动件可以是气缸、电缸、齿轮齿条以及蜗轮蜗杆等直线运动结构,旨在驱动升降杆和前叉同时竖向移动即可。
76.在建立水平移动单元5与升降单元4的连接时,将叉车主体52推动,使前叉54伸入到叉车固定管43内即可。然后使得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回收,并使得升降杆53向上移动,直至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的最低点高于舱体2底部,此后即可将主体结构、升降单元4以
及水平移动单元5一同推入舱体2。
77.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实施例中,在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上设置有多个插销44,且在固定舱体21底部设置有供插销44插入的插孔,以在将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下降,并使其与舱体2底部贴合后,将插销44插入到该插孔内,以形成限位,限制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产生于滑轨51运动方向的位移。
78.参照图6、图7以及图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还包括起落架固定单元6,起落架固定单元6设置于固定舱体21底部。具体的,起落架固定单元6包括固定板61、销轴62以及r销63。
79.固定板61呈l状,其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固定板61通过螺钉间隔设置于固定舱体21底部;销轴62呈t状,且一端为细端并同时穿设于两固定板61,且r销63插入该细端,以防止销轴62脱离固定板61。
80.在将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下降于舱体2内时,无人机1的起落架位于两固定板61之间,再先后插入销轴62和r销63,以进一步限制无人机1的移动。
81.进一步,本实施例一中,起落架固定单元6还包括两块挡板64,无人机1的起落架放置于两挡板64之间,以通过挡板64形成限位,防止起落架及无人机1发生另一方向上的移动。
82.参照图11至图14,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二还提出了一种运输车,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还包括车体7,且无人直升机运输方舱设置于车体7上。
83.在进行无人机1的装车时:
84.a、先启动电动推杆232,通过电动推杆232将两扇翼开门22打开;
85.b、再将两无人机1的桨叶拆下并分别装入两桨叶箱3内;
86.c、然后将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推至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的腹部,使得起落架进入到起落架支撑架42内,并启动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使得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离开地面;
87.d、将升降单元4和无人机的主体结构一起推至舱体2的侧面;
88.e、之后,用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继续抬升,使得无人机1抬升至舱体2的底板上方;
89.f、下降水平移动单元5的叉车主体52,使得前叉54同时下降,并通过滑轨51滑动至舱体2的边缘处,直至前叉54伸入叉车固定管43内;
90.g、上升叉车主体52,使得无人机1的起落架略高于舱地板;
91.h、回缩二级剪刀叉升降平台41,直至直至平台底部的滚轮略高于舱体2底板;
92.i、将无人机1的主体结构、升降单元4以及水平移动单元5一同推入舱体2;
93.j、下放叉车主体52,使得无人机1的起落架进入到两固定板61之间,并贴合于底板;
94.k、最后,插入插销44、销轴62以及r销即完成装车。
95.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在车体7上设置有电源箱71,以便装入电源车,便于使用。
96.且在舱体2的后端设置有折叠登顶梯,具有可折叠的功能,且设置有防滑梯步。使用时展开折叠登顶梯,方便人员登顶作业;运输时折叠登顶梯,不影响整车通过性。
9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